政府投资是近期经济回升的主导力量,集中体现了我们体制上的优势。
从此,就赋予了房地产业更多的功能了,如:保值增值、投资投机等。没有安居,众人流离失所,世道必乱。
我愿意2亩农地换1亩城市建设用地,甚至5亩换1亩。到时,中国将迎来一个官商勾结的农业暴利时代。种庄稼 种厂子 种房子(八)城市化也是大趋势。房价真高啊(不公平正义)。温总理啊,对千千万万普通老百姓而言,特别是对80后、90后、00后而言,房价1平方米1月涨100元也是过快的,因为种粮食1平方米1年涨1厘钱也难啊。
这样就不可能频繁出现地王了,出多少地王也没关系。种庄稼 种厂子 种房子(一)土地是用来种东西的。但反对者和支持者都是在认同国进民退这一论断的前提下进行讨论的。
当务之急,是必须明确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进民退的社会危害,在经营范围上为国企划定边界,非经授权一律不得越界经营,否则国企会伤害全体国民的利益并威胁国家经济安全。有学者认为,是否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国进民退现象,要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具体的研究剖析,到底这是双方自愿的市场化行为,还是由于政府的强迫。国进民退强化了国有部门的行政性垄断,削弱了市场竞争的基础,有可能使中国偏离市场经济的轨道。但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条件下,国企对陷入困难处境的少数私企参股、控股或进行整合、兼并,却被冠以国进民退受到指责、批驳,这是什么道理?我国的4万亿元投资更多地投向基础设施、民生领域、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这是实现保增长、调结构、扩内需、惠民生的必要之举,使我国率先闯过国际金融危机的难关,保持了全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这是对全国人民有利的事情,也给私营经济的继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空间。
2008年11月23日,美国政府宣布与花旗集团达成协议,拟向后者提供一揽子救助方案。山东省钢铁产业振兴规划将对省内钢铁企业实施重组,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建设,并将其作为山东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的核心。
这意味着在金融危机之下,国有化手段不仅被美国用来救助金融业,而且也用于救助实体经济,被救助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的产权结构发生了从私有向部分国有的转变。应当弄清: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相比,有着更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次,以国有企业为主导,民营企业为辅助,是解决分配不公乃至两极分化的根本之道,也是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进一步指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西方国家采取的国有化措施,虽然不会改变西方国家以私有制经济为基础的所有制格局,国有化也并非社会主义措施,但可以降低金融机构破产风险,恢复金融机构信贷和融资等功能,避免对实体经济造成更大冲击。然而,在某些学者的笔下竟异化为国退民进。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二是并不存在整体上国企取代民企的事实。
一种是支持国进民退,认为这是进步。2007年次贷危机导致了英国北岩银行陷入困境,并引发储户挤兑风潮,这是英国140年来的第一遭。
可见,这两家企业之间的重组,是提高市场整体竞争能力的需要,并不能归结为国进民退现象,它们之间的重组,不能以国有企业的参股和控股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在其中某些领域出现国有企业逐渐收购或者兼并重组民营企业的现象,并不是国有化,因为这些资源本来就是国家所有。
正因为国有经济对我国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所以中央一直强调要搞好搞活国有企业。3. 国有经济需要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国家,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有量的优势又有质的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还有一种是认为国进民退不存在,或只是局部存在,整体上不存在。法案规定,对银行实行强制性国有化的动议必须在2009年6月30日之前提出,并在10月31日前执行。第三,从长远来看,资源领域内的国进民退是顺乎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大势所趋。从字面上理解,国进民退就是让国有企业进入,私营企业退出。
进入专题: 国进民退 。德国上议院2009年4月3日通过该法案,总统克勒4月7日签署该法案。
2009年2月底,美国政府同意将250亿美元的优先股转换成普通股,从而以36%的持股比例,一举超越持股4.5%的道富银行,成为花旗银行的最大股东。目前,国有企业主要进入的是涉及国家经济安全、战略资源以及政府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等领域,如航空、石油、铁路、水电、公路以及其他一些资源性行业,这些领域国有经济占据优势,并不是国进民退的表现,而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国家保证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其实,探讨这一问题,首先要弄清何为国进民退,如果说国进民退这一提法本身就值得商榷,那么,也就不应有国进民退是非之争了。老百姓的收入增长会受到影响。国有经济是国家对市场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力量。三是一些学者热情支持发展与壮大国有经济,是符合宪法规定的,但不能与国进民退的提法相混淆,因为国有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不是通过排挤和吞并非公有制经济,而是通过自我完善与发展实现的。
4. 一些行业中企业兼并重组是市场行为,是市场竞争中的优胜劣汰以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为例。于是山钢集团日照有限公司以增资方式进行资产重组,山东钢铁以现金出资占67%的股权,日钢则以其经过评估的净资产入股,占33%的股权,这是一家由双方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司。
这就要求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国有经济应该处于中坚和优势地位。首先,它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体系必要的基础和内在要求,动摇或否定了包括国有经济的公有制,就动摇和否定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3. 不存在和局部性存在国进民退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是否真的存在国进民退,有两个考察重点:第一,当下国企收购民企是不是很普遍?第二,收购行为背后是否有政治背景?若既不普遍也无政治背景,说是国进民退就有危言耸听之嫌。德国住房抵押贷款银行是针对德国地方政府及房地产业的主要贷款机构,法令通过后,德国将这家陷入困境的银行收归国有,该银行获得了1020亿欧元贷款及政府担保。
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陷入困境的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承诺拿出最多200亿美元支撑两房资产。还有统计部门的负责人从统计数据的角度对此进行评论,认为从2005年以来的一些经济指标,如企业单位数、工业总产值、资产、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数等方面分析,统计数据不支持国进民退的趋势。有学者提出,强化国进民退的趋势,将会产生五大后果: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型难以实现。1.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应是共同发展,而不是此进彼退在中央有关的理论和政策性文件中,从来没有提过国退民进或国进民退的概念。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与民、公与私是在公有制为主体条件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而不是此进彼退、相互排挤的关系。有的学者认为,2009年没有出现国退民进,他们用具体统计数字说明私企发展快于国企,并指出,不能用国进、民进或国退、民退这样的尺子衡量经济发展状态。
四、当前国进民退的论断不能成立当前,不同学者分别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对所谓的国进民退问题进行评析。第四,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特殊类、资源类领域的国进能够起到保持社会稳定的作用。
三、批评国进民退出于什么目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如此积极地推行国有化,被认为是必要的。一、理论界几种代表性的观点目前理论界对所谓国进民退现象的看法可以归结为三类:一种是对国进民退提出批评。